又是什么时候火起来的?是2016年,在2016年前1枚比特币的价格还是在千美元以下,再往前两年,2014年前还在百美元以下。
事实上,在P2P上贷出资金的人,往往对这种非常详细的信息工作并无兴趣,多数人只是追求回报。所以说,有可能同时有两个技术不相上下,或者争得不可开交,在此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统一融合或可切换的兼容性措施,使得它们能够共存。
因此,国内的确遇到了舆论方面的压力,所以监管部门压力较大。也有可能未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不存在最后的优胜者,而是因为进步速度很快,使得一种技术在某一个阶段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但还会有另一项新技术出来,一浪接着一浪地往前推进。尽管供给方对新发明和新产品制造方面的推销,以及希望付诸应用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对此还是要有清醒的认识。反之,如果朋友圈内穷人多,则信用不好,这个判断很可能存在很大错误,而且政治上不正确,道德上也不对。备付金要不要严格托管?究竟能给多大利差?给的利差如果太大了,肯定都蜂拥而上。
存款只要到手了,就赚钱了,但吃利差这件事央行和监管部门是可以调节的。但如果发生在金融界,这个损失恐怕会到难以承受的地步,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但在突发疫情等非常时期,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受到严重冲击,仅靠各级财政的资金支付,不仅会受制于财力限制,无力创造增量资金,而且受缺乏金融机制的限制,难以顾及金融服务各个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出台支持疫情防控的货币金融政策,在短期内可能使得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成本有所提高、效益有所减少、不良贷款数额有所增加,但从长期看,这些损失是能够得到有效补偿的。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不断拓展,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用好已有金融支持政策,适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金融政策应对突发疫情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对中国金融体系而言也是一场大考,当前实施的短期应急的货币金融政策,充分体现了对以下三个重要关系的把握: 第一,金融体系的内部效率与外部条件的统一。对金融体系而言,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状况是各类金融机构展开经营运作的基本外部条件。
一旦疫情扩散,防控疫情的时间延长,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也必然会遭受严重损失,即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当前的特定条件下,尽快稳住经济社会的生活秩序,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要以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为首要任务。
防控疫情的货币金融政策中,虽然包含了一些如降低信贷门槛、延长信贷期限、实行低利率等由金融机构承担的额外成本,但这些付出有利于支持实体企业(尤其是重要医用产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的企业)的经营运作,提高了阻击疫情的总体能力和防控疫情的效率,也就为疫后金融机构尽快恢复正常经营运作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权衡得失一目了然。从汇市看,疫情突然暴发,引致海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担忧,由此冲击了人民币汇率。中国外汇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外汇绿色通道,便捷外汇入账和结汇,切实提高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效率等举措,保障了与防控疫情相关的用汇需求和外汇流动。从债市看,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打赢防控疫情战役,经国务院批准并向全国人大备案,2月初,财政部提前下达了2020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额度12900亿元。
在经济金融活动中,时间是一个重要变量,效率通常按照时间长短计算,争取时间就是争取效率。金融体系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人民利益,付出某些代价,很难用金融运行规律、市场机制等予以直接裁量。这方面可选择的措施包括:再次降准、定向降准,适度降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力度,加大SLF、PSL、MLF(中期借贷便利)和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的灵活操作力度。在疫情突袭的背景下,货币金融组合政策的快速出台和全面实施,既反映了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明显增强,有着应对突发性事件、解决灾难性问题的适应性,也反映了这一金融体系的普惠性程度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机制正趋于成熟。
第三,总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但为了维护疫情防控时期的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改变了以往的操作取向,在春节假期后(2月3日)的两天内,通过逆回购操作以利率下调0.1%的价格投放了1.7万亿元的资金,同时,通过SLF(常备借贷便利)提供临时流动性支持,通过再贷款、再贴现、PSL(抵押补充贷款)等定向投放资金,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运行多方面所需的资金供给。
完善快速便捷的审贷机制。2019年底,非金融企业定期存款余额高达352860.82亿元,占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的59.2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基准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体系。面对疫情的多方面冲击,金融组合拳也必然要从多角度展开,以支持防控疫情的需要。一方面支持与防控疫情相关的医用设备、用品和药品等研制、生产相关的公司发股上市,增强疫情防控的物资供给,提高公共卫生保健能力。总体来看,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实施,对于稳定市场预期、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保证经济社会各项预定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增强市场监督。2月4日,第一只低利率防疫债(武汉车都四水共治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绿色项目收益公司债券)获得深交所无异议函。
为复工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设立专项融资资金,强化对重点、关键、救急等类型的企业支持。由此来看,防控疫情的货币金融政策是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长期稳定的,这体现了应急性金融政策的长期效应。
盘活这笔存款,对解决复工企业的流动性紧张状况至关重要。总体战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打赢防疫总体战须有大局观,一切从大局出发,以大局为重,由此,金融体系应当服从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给保险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到2月中旬,这些债券的大部分均已发售或已落实发售预案。
而且,1月份CPI增长率高达5.4%(已是2019年9月以后连续第5个月超过3%),通胀压力增大,也应实行适度收紧银根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虽然新年伊始遭受疫情冲击,但全国上下全面动员,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在前期已经设立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
为了应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自1月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多次会议,就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工作展开有序部署和科学应对,金融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积极运用。疫情每延长一天,金融、经济和社会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就增加一天,且与前期相比,后期损失往往有着倍加的概率。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主动加强了与相关医院、医疗科研单位和相关企业的服务对接,力求提供足额信贷资源,全力满足它们在卫生防疫、医药用品制造及采购、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攻关、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合理融资需求。盘活的路径主要包括:放松对复工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和主干企业)的贷款限制,使他们能够在产业关联基础上向上下游企业放款,增强产业链的合作协同。
(作者:王国刚,系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中国财政与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进入专题: 金融 疫情防控 经济发展 。战疫后期的货币金融政策重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规划、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和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目标的收官之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
在防疫、复工复产两手抓的过程中,货币金融政策要继续强化落实支持疫情防控的30条政策举措,同时也要重视以下七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实行适度宽松且精准滴灌的货币政策。防控疫情,时间就是生命。对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而言,效率不仅与时间相关,也与规模相连。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的金融活动有着许多特殊性,客观上要求金融监管转变理念和方式,以稳定经济社会大局和维护经济发展为指向,为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金融活动提供一个安全空间。
在财政资金拨付方面,建立了财税库银协同工作机制,构建疫情防控拨款绿色通道,按照财政部门疫情防控资金拨付安排,及时展开资金拨付工作。另一方面,支持在复工复产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公司和在产业关联机制发挥主干效能的公司发股上市,增强他们带动或支持其他企业经营运作正常化的能力。
同时,密切关注人民币汇率的价格波动,积极采取措施,抑制汇价异常变化,维护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加快落实行为监管,弱化机构监管,实现金融监管对金融活动的全覆盖。
在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稳定的条件下,金融机构经营运作和金融体系运行是无须额外付费的,维护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成本主要由财政支付。一些人曾担心,股票市场对各类信息高度敏感,在疫情蔓延的条件下,2月3日开市会出现大跌走势,不仅会使市场投资者发生投资损失,而且会给经济社会再添负面压力,因此呼吁延后开市。